綠色已經成為株洲市的主色調。
  伍海濤攝
  李立洪 張莉 周懷立
  湘江風光帶、方特歡樂世界、神農城、公共自行車系統、電動汽車城……這是株洲市民引以自豪、如數家珍的“兩型”項目。隨著湘江治理保護、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、河東湘江風光帶等一批“兩型”新亮點啟動,株洲正以更加秀美的身姿,展現在世人面前。
  曾幾何時,株洲的代表性“符號”卻是煙囪、塔罐、鐵軌。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,嚴重的環境污染,一度將株洲打入“全國十大污染城市”的另冊。
  痛定思痛,壯士斷腕。
  近幾任株洲市委、市政府領導,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切入點,以鐵的意志、鐵的手段、鐵的紀律,治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,徹底扭轉了株洲環境惡化的趨勢,逐步找回了曾經消失的“藍天碧水”,相繼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、國家園林城市、國家衛生城市。
  然而,路還在延伸。
  “要實施更加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,要推動重點區域取得重點突破,突出抓好湘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,突出抓好重金屬污染治理,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“兩型”觀念。”現任株洲市委書記賀安傑意志堅定。
  堅強的意志,不懈的努力,使一座“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征的生態宜居城市”款款而來。
  “一號工程”牽來一江清水
  湘江北去,不舍晝夜,滋養著一代代三湘兒女,孕育出燦爛的湖湘文化,成為我們一往情深的母親河。
  現代工業帶來了湘江兩岸的繁榮,也給湘江帶來嚴重的污染。湖南省環保廳的數據顯示,湘江已成為國內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。
  2011年3月,國家正式批覆《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》,要求到“十二五”末,湘江沿岸的涉重金屬企業數量比2008年減少50%;工業污染源得到全面治理和控制,重金屬排放量比2008年減少50%。
  保護和治理湘江,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。2013年9月,省委、省政府確定湘江治理保護為湖南省“一號重點工程”,並首次提出在未來9年內實施三個三年行動計劃,實現湘江幹流水質穩定保持在三類以上,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江清水。
  株洲市委副書記、市長毛騰飛在接受採訪時說,我們正以鐵的決心、鐵的手腕全力推進“一號重點工程”,大力實施“12345工程”,即圍繞“江水清、兩岸綠、城鄉美”這一目標,突出清水塘地區污染綜合治理和“一江四港”綜合整治兩個重點,開展“三個基本行動”,做到組織、政策、責任、考核“四個到位”,實施五百多個項目,全力保護好湘江母親河。
  湘江流過株洲境內,全長88公里,市區段長27.7公里,清水塘工業區聳立在江邊。清水塘是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老工業基地,也是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的四大重點之一。保護和治理湘江,株洲境內的清水塘及“一江四港”(即湘江,楓溪港、建寧港、白石港和霞灣港)首當其衝,責無旁貸。
  株洲市“一江四港”治理始於2011年,已累計完成251個水污染綜合整治項目。在此期間,株洲果斷淘汰落後產能,關停小水泥、小磨窯、手工電鍍、土法煉焦、小化工等污染企業162家。去年,株洲累計投入4.33億元,又完成274個湘江保護和治理重點項目,湘江株洲段水質保持國家三類水質標準。
  5月26日,記者再次來到湘江邊的霞灣港。據環保部門介紹,這個曾因污染而出名的港口,通過經年整治,重金屬含量由高峰時期超標5%-8%,下降到穩定達國家三類水質標準,連續7年未出現超標,實時監控數據均遠遠優於國家標準。
  2013年11月,《株洲市基本關停污染企業行動方案(2013-2015年)》、《株洲市基本拆除城區煙囪行動方案(2013-2015年)》和《株洲市基本解決城區段污水直排湘江行動方案(2013-2015年)》相繼發佈。三大《行動方案》將環境指標具體化,成為指導株洲市近幾年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文件。
  今年,是實施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一個“三年行動計劃”的關鍵之年,株洲將投入百億巨資,完成895個治理和保護項目,確保湘江株洲段、淥江、洣水等主要支流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,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水質達到或優於Ⅱ類標準。目前,這些項目已全部落實到相關單位。
  “綠色搬遷”
  喚醒“清水之塘”
  清水塘工業區,是株洲工業史不可或缺的章節,也有株洲揮之不去的隱痛。
  “一五”、“二五”期間,國家重點建設清水塘重工業基地,1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,一度集中了以冶金、化工、建材、機械為主的180多家企業。
  歷經60年的沉積,區域內霞灣港、銅塘港等流入湘江的小支流及周邊水塘均有較嚴重的污染層,各種重金屬污染源滲入土地,在清水塘湘江沿岸形成近5公里長的污染帶,最深處重金屬污染底泥達20米。清水塘由此成為全國聞名的重金屬工業污染區。
  還清水塘一塘“清水”,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共同關註的一件環保大事。
  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和“兩型建設”試點企業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,自2005年以來,先後投入30多億元資金,推進節能減排、技術升級、污染治理。工業廢水零排放工程投入運行後,生產系統廢水產生量減少了約40%,外排水總量減少了521萬噸,外排廢水中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幅度達到95%以上。
  中鹽湖南株洲化工集團7年投入6億多元,完成含鐵廢水深度處理、廢水零排放一期工程等40多個污染治理減排項目,“三廢”排放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30%以上。
  2011年6月,株洲取締並整合現有霞灣港、銅塘港沿線17個企業在內的排污口和7個湘江直排口,實現清水塘工業區“一個排放口、一個排放標準”。
  大湖治理、霞灣港清淤、株化固廢填埋場、遺留廢渣處理、烏丫港環境治理等工程相繼鋪開,株洲投資4.5億元,不遺餘力地對清水塘地區實施環保修複和治理。到去年年底,株洲已有91家涉重金屬污染企業退出,相較於2008年,全市範圍內的涉重金屬污染企業已減少68.94%。
  今年4月,清水塘老工業區納入全國首批21個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試點的“籠子”。這意味著,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將獲得中央財政預算內資金支持,併在土地開發利用、項目融資等方面享受特殊政策。
  切斷源頭,刮骨療毒。清水塘老工業區綠色搬遷付諸實施。
  按照“總體規劃、分步實施、產業轉型、綠色搬遷”的思路,株洲將採取產城融合、項目推動、統籌兼顧的方式,完成企業搬遷改造、污染治理與生態修複等任務,以“關停——搬遷——改造——升級”的方式,對193家企業進行退出、搬遷、升級,徹底切斷污染源頭,“騰籠換鳥”。
  洗去塵埃,全新轉身。到2022年,清水塘工業區將切換為生態綠化帶、特色商業中心、城市綜合發展軸,形成綜合產業、現代物流、特色社區、綜合居住等片區,力爭打造成老工業基地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樣板。
  “生態宜居”
  搖曳詩情畫意
  漫步今天的株洲,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盎然的綠意、璀璨的燈火、潔凈的市容、有序的管理……
  去年5月,第九屆中國(北京)國際園林博覽會亮相,首次參展的株洲,以“神農福地,動力株洲”為設計主題,2000平方米的展區由鐵軌記憶、工業嶺、神農台和楮洲林四大景區組成,給觀眾和評委以強烈的視覺衝擊,捧回“室外展園綜合獎金獎”等七項大獎。
  七項大獎,不僅是對株洲園林綠化成果的褒獎,更是對株洲城市建設和管理嬗變的認可。
  近年,株洲將“增綠、增花、增色、增變化”發揮到極致,該市在天台路、江路、建設路、紅旗路、石峰大道、黃河路等城市主幹道兩旁,種植了七萬餘株黃花槐、紅楓、紅葉碧桃、垂絲海棠等色葉植物和開花灌木;神農公園、石峰公園、天鵝湖公園、流芳公園、鳳凰公園、荷塘公園等17個公園、65個社區公園、158個綠化廣場和小游園全部改造美化。
  “把湘江融入城市,讓城市擁抱湘江。” 全長12.858公里的湘江風光帶河西段,以凝聚著株洲的人文、自然、歷史的“一江兩岸十景”的景觀結構,成為株洲城市環境建設的代表作。2012年10月,“2012亞太區土地資源管理傑出獎”,授予株洲湘江風光帶工程。
  建設“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征的生態宜居城市”,探尋一條適合自己的生態發展之路,株洲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。幾年來,株洲先行先試,先後制定150多個政策性文件,力求在制度與機制上實現新的突破。倡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,在全省率先探索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機制;統籌城鄉發展,建立“(1+3)X”農村社區治理。
  今年4月25日,株洲正式啟動湘江風光帶河東段建設工程,計劃用三年時間,將這段南北長約11.5公里的江堤,建設成“湘江畫捲,時空水岸”,以“白石水韻”、“銀河天街”等“河東十景”,與隔岸的“建寧記憶”、“動力港灣”的“河西十景”,相映成輝。
  碧水藍天
  共圓“株洲之夢”
  2013年12月4日上午,株洲市市長毛騰飛一聲令下,位於該市石峰區的鑫正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煙囪被爆破拆除。
  今年,株洲還將拆除城區範圍內的115根煙囪。該市設定總體目標,除保留一些煙囪作為歷史性標誌外,生產性的煙囪最終將全部拆除。
  讓市民“喝上乾凈的水,呼吸到新鮮空氣。”這是株洲市委、市政府的不懈追求。
  近5年來,株洲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100多個;投資3800萬元,建成全國一流、全省第一的“數字環保”工程;建成全省第一家市州級排污權交易大廳,已有52家新、改、擴項目在審批前先行辦理排污權有償使用手續;建立8個空氣自動監測站,在全省率先發佈PM2.5等新標準空氣質量……
  企業在行動、市民也在行動。
  通過劃定高污染原料禁燃區域,株洲逐家逐戶實施改造,市區95%以上居民,98%以上學校、醫院、酒店、餐飲點等服務行業,90%以上工業企業用上天然氣或其他清潔能源,年可減少燃煤用量80餘萬噸,減少SO2排放1.2萬噸、煙塵排放2萬噸。去年年底,株洲高新區集中連片20MW光伏發電示範項目正式併入國家電網,為株洲硬質合金園、株洲汽配園、天台金谷等工業園區提供低碳環保的清潔能源。
  作為全國第一個電動公交城市,株洲市通過執行城市公交車電動化三年行動計劃,已實現市區所有公交車電動化,627輛混合動力公交車穿行在市區各條公交線路上。與此同時,該市投入2億多元,投放2萬輛自行車,建成1000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,辦卡人數已超過16萬,日使用人數逾10萬人次,成為全國綠色出行的典範。
  政府倡導,加大投入,“綠色出行”逐漸演變成市民的一種生活常態,不少市民自覺踐行“1135”綠色出行行動(公務用車一周停開一天,一公里內步行,三公里內騎行公共自行車,五公里內乘坐新能源公交車),市區步行、自行車和公交車的出行比例,已占株洲城市交通的60%以上。
  “一條江,一座城、一個人。”株洲環保志願者發起的“湘江毅行”,至今已連續舉辦7屆,參與者從500人擴充到4000多人,社會影響力日漸深遠。
  去年,株洲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100%達標,城市空氣質量良好率達59%,優良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。
  “黑色株洲”已然遠去,“綠色未來”正在逼近。一個新的株洲正向我們迅步走來!  (原標題:護衛母親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v08avvj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